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档案编研 >> 特色编研 >> 正文

[台州学院记忆]民国名人陈良与台州学院的渊源简述


                       

民国名人陈良与台州学院的渊源简述

胡正武

陈良在解放以后传播较广的事迹是担任民国上海市政府最后一任市长,所以长期以上海市“末代市长”见诸媒体。而陈良对国家作出重大贡献的工作不是作为“末代市长”,是在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中做辎重、兵工领导方面,他临深履薄、任劳任怨、殚精竭虑、尽心尽职地为北伐军统一全国,驱除日寇,夺取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场国家战争的伟大胜利提供了后勤保障。当然陈良为国家作出的贡献还不止于此,但最为历史所推重的功业肯定在此。推溯根源,陈良早年就是从台州学院的前身浙江省立第六师范学校奔赴国民革命的中心广州,进入黄埔军校的。所以细论起来,六师还是陈良加入国民革命军之前的栖身之所,也是他豹隐于此,等待时机,龙腾虎跃的“起家之本”呢。

       陈良投笔从戎之前的简要经历。陈良(清光绪二十二年丙申八月初六日1896年9月12 日-1994年10月9日)字楚儒,又作初如,是临海康谷岭根陈村人。民国四年(1915)从回浦小学部毕业。后来留学日本,民国十年(1921年)日本东京农业大学农学部(日本语的“学部”相当于我国大学的系,农学部即农学系)毕业。虽然他留学学的专业是农学,但在当时小农经济自然农业的台州难以施展专业特长,所以归国以后所找到的第一份职业就是台州的最高学府省立第六师范学校的教师。陈良回国后在省立第六师范(台州学院前身)任教职三年。查得本校校友名录,陈良在1923年5月的第六师范学校教职员名单和1924年5月的第六中学教职员名单中两次出现(见图1和图2),这与前述陈良自日本留学回国后在六师任教职三年的经历相吻合。一次是王俊雄(字俊生,仙居人)担任校长时期,陈良的职务是“舍监”兼任化学、日文、农业教员,陈良的字作“楚儒”,年龄二八,通迅地址是“本城东岳庙前十六号门牌”。他所担任的舍监,相当于现在学校里面管理学生住宿事务的负责人,而且担任了三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可见是学校里相当倚重的骨干教师。另一次是在《浙江省立第六中学师范部校友录》(民国十三年五月调查)中,系李振夏代理校长时期,省立第六师范学校已经奉命合并于第六中学,陈良的职务是“农业、日文教员”,其字写作“初如”,年龄三〇。这份《校友录》中陈良的职务少了一项“舍监”,也未见其他校友担任“舍监”一职,这一变化或许与当时六师合并到六中,职务设置和人员角色调整有关。所以陈良辞去当时台州最高学府教职,毅然投笔从戎,更可靠的理由应当是20世纪20年代大革命时代潮流的激荡促成之。

       陈良投奔黄埔军校前当教师的经历与传说。在小芝一带还流传着当地名人何谟(字苇渡,日本留学归国人员,系第六师范学校教师,曾任学监、修身、教育、理化教员)先生事迹的传说,可借以见证陈良青年时期的经历与追求。其中就有何苇渡先生促成六师教师陈良投笔从戎,离开师范学校进入黄埔军校的故事。据说当年何苇渡在担任校长(当属夸张溢美之辞。何谟任职六师未担任此职,但做过学监,是学校中的“重要干部”)时,陈良适在六师任教,而教学效果不尽人意,上课的时候管不住学生。何苇渡看到陈良虽不擅长于教学,但善于做事,果敢干练,是一块做事业的好料,于是就提醒他不妨去做别的营生,如报考黄埔军校之类的事情。就六师《同学录》中所列学校职员情况而言,陈良是学校里从校长到庶务这一干人员中年龄最轻而担任“要职”的教师,可以推知他在校内的才干属于出色之人,必非平庸之辈。所以这一传说肯定存在误传成份,又据熟悉陈良者记叙:陈良长得南人北相,个子人高马大,秃顶无发,面庞红润丰腴,说起话来慢条斯理,音色极美,和他魁梧硕壮的身材外表恰成反比(见图3)。当时黄埔军校通过全国各地的国民党和共产党组织在全国各地或公开或秘密地宣传招生,陈良也像当时进步青年一样受孙中山革命思潮鼓舞,闻国民党在粤中整军经武,创办军校,乃投笔南下,于民国十三年底来到黄埔军校,参加革命行列。从此进入波澜壮阔的国民革命斗争生涯,从黄埔军校政治部科长、经理处上校处长起步(见图4),从北伐战争起直至抗日胜利,20年间基本上担任的都是军需经理工作,历任军需署少将副署长,军政部中将会计长,联勤总部军需总监副总司令兼经理署长,粮食部一级政务次长等职。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担任军政部军需署中将署长,交通部次长,为北伐战争、抗日战争与民族独立解放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图1 省立第六师范学校同学录陈良任职的记载

图2 省立第六中学师范部校友录关于陈良任职的记载

图3 陈良于抗战胜利政府还都南京时摄身材魁梧壮硕

图4 陈良于黄埔军校任经理处上校处长时摄

总之,陈良在20世纪20年代开头几年服务于省立第六师范学校,从时间上看与朱自清应当共事过,教书育人,造福桑梓,为台州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积极贡献,是台州学院办学历史上不可忽略的人物,也是台州历史上值得骄傲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