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档案编研 >> 百年校志 >> 第一章 历史沿革 >> 正文

应运而生 顽强成长——清末至民国前期(抗日战争前)


                       

应运而生  顽强成长——清末至民国前期(抗日战争前)

      发源于台州府中学堂简易师范科。台州学院主流发源于清光绪三十四年正月(1908年2月)台州府中学堂添设的简易师范科。台州府中学堂原名“三台中学堂”,成立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是在科举考试时代比较通行的模式上略作变通而来,办学的规模、层次以及教学方法都与新式教育存在较大差距,办学之初迭经变更,人事变化频繁,办学成绩不够明显,而且“历六七年,办事经十馀手,主权靡定,办法不谙。学生多系挂名,教员半为糊口”(周继潆《台州府中学堂沿革大略》),学风也不太好。到光绪三十三年十一月台州府太守任命周继潆为监督,接办中学堂,给这个“府学”带来了新的转机。

图1  台州府中学堂简易师范科创始人周继潆所作《沿革大略》手迹


       周继潆(1878-1933)字萍洄,台州府城(今属临海古城街道办事处)人,是民国早期台州、浙江省乃至全国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台州地方实业家和教育家。清朝癸卯科(光绪二十九年,1903)举人,为临海县令杜光佑举为孝廉方正,时逢维新风起,周氏未赴春闱,而入上海丽泽学院学习外国文字,回台州创办东湖自任学院。丙午(1906)年留学日本法政大学,于法律政治尤有心得。翌年毕业回国,先任临海教育会长,后于光绪三十三年十一月初八(1907年12月12日,星期四)履任三台中学堂监督。辛亥革命后,周氏积极投身社会改良和国家建设,主张“实业救国”“教育救国”,民国元年被选为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众议院议员,嗣后因反对袁世凯非法谋选总统,脱险南归。民国7年(1918)被选为浙江省议会议长,9年被任命为浙江省宪法会议筹备处长。民国15年(1926)组织苏浙皖三省联合会鼓吹国民革命,曾任浙江省民政厅机要秘书,苏浙皖宣抚使署参议,善后会议法制专门委员,国务院顾问,浙江省民政厅高等顾问等职。周继潆在创办实业上尤为身体力行,成绩卓著,清宣统二年(1910)创办临海拖轮公司,民国初年开辟南田(今属三门县)商埠,民国3年(1914)组织台属运盐公司,6年创办海门(今属台州市椒江区)振市公司等,这在当时是极具远见之举。

       周继潆接任中学堂监督后大力改革,从编制、人事、教学、校舍建设、图书设备仪器添置诸方面系统地整顿,清除陋习,提倡新风,采用新式办学理念和办学方法,分年级、分科目,一改原先不分年级不分科目之积弊,改校名为台州府中学堂,于翌年正月(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2月份)起“添设简易师范科”,使得学校风气为之大变,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周氏以为“三台中学堂”这个原名(台州以天台山得名,“三台”是台州之雅称,非法定名称。本是天文上“台星”的三组星而得“三台”之号,《晋书·天文志》载:“三台六星,两两而居,起文昌,列抵太微。”三台在人间象徵掌握国家最高权力的三公——太师、太傅、太保或者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未表明府有性质”,所以“特正名为台州府中学堂”。这是突出中学堂的“府学”属性。简易师范科首届学生26名,是将“三台中学堂”的高年级学生编制成班的。观其“学科”设置(见图2),有修身、教育到唱歌共十门课程,这种设置规格是符合清末《奏定初级师范学堂章程》中第二章第七节“简易科之学科程度”之规定的。该《章程》还解释“简易科即外国之速成科”。清宣统三年(1911年)台州府中学堂奉令改称浙江省立第六中学堂,简易师范科仍属六中。

       民国肇造,万象更新。民国元年(1912),周继潆被选为民国首届国会众议院议员,乃辞职赴北京履新,统计执掌台州中学校务前后五年,为台州学院前身的建设立下不可磨灭之功勋。第六中学堂改名为第六中学,监督改称校长。

图2  台州府中学堂附设首届简易师范科课程及学生26人名单

       第六师范单独建制。中华民国5年(1916),简易师范科奉命独立建制,称为“会稽道第三师范讲习所”,后改称“浙江第六师范讲习所”(见图3),校址设于台州府城东北白云山麓正学书院旧址(即今台州中学老校园。据许杰回忆录称,此地以前为“赤城师范”旧址,再往前是“赤城书院”,“广文书院”),陈表(字覃夫,又作覃敷,天台人)任所长。民国6年(1917)浙江省议会决议师范讲习所收归省办,于是第三师范讲习所改名为“浙江省第六师范学校”,由省府委任徐道政为校长。徐道政(1866—1950,任校长时为民国六年至八年),字平夫,诸暨人,光绪二十九年(癸卯,1903)举人,南社诗人、教育家、书法家。1914年与夏丏尊等同时加入南社。曾与经亨颐、李叔同、夏丏尊、陈望道等同时任教于杭州浙江第一师范,教学以审慎严密著称。深于经学小学(传统语言文字学),于古文字造诣颇深,著有《中国文字学》。徐道政在任三年,改造校门,建立正楼十二座,校北添建教室,并修整所有宿舍,校容校貌焕然一新。又于民国6年8月添设附属小学(称为“浙江省立第六师范附属小学”)于道司杨氏公祠(即今台州影剧院旁原回浦小学),始仅三学级,翌年增为五学级,民国9年8月扩充为八学级,作为师范生的实习基地。民国7年8月,六师新屋落成。至此,师范学校的规模与体制已经基本完备。其后数年办学格局未有大的变化。到民国12年(1923)奉省教育厅命实行新学制,由以往四年毕业改为三年。六师于八月并入省立第六中学,另设师范部主任一人管理师范部事务。

图3  浙江第六师范讲习所同学录首页

       东迁海门。民国17年(1928)省立六中由台州府城迁到临海县东部海门镇葭沚原浙江省立高级水产学校旧址办学,师范部随迁至此,并增办师范讲习科;其时办学模式为师范本科与师范讲习科同时并存。民国18年(1929),奉命停办师范讲习科,改招师范训练班,首届招生十名。民国20年,省立六中获准于海门江边圩圈地建造校舍。民国22年(1933)8月奉令改称为浙江省立台州初级中学,设四年制简易师范部,继续培养师范生。民国26年8月,台州初级中学增设高中,更名为台州中学,从葭沚全部迁入海门江边圩新校区办学。台中简师部附小于21年1月奉准迁到海门镇小粮子营房,24年浙江省政府发给承买官产执照,计地21.353市亩。这个阶段学校发展由台州府中学堂简易师范科到独立的省立第六师范学校,再并入省立第六中学为其师范部,发展曲折,未能一帆风顺地发展为高等学校,而一直处于培养初级教育师资的师范学校时期。到国难当头的抗日战争爆发,学校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