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档案编研 >> 百年校志 >> 第一章 历史沿革 >> 正文

烽火弦歌 迎接解放——抗日战争到台州解放


                       

烽火弦歌  迎接解放——抗日战争到台州解放

       芦沟桥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日寇铁蹄蹂躏我大好河山,虽然爆发于华北,而东南沿海富庶地带实首当其冲。民国27年(1938年)日本侵华战祸遂殃及台州,台州沿海形势危急。民国27年(1938)3月8日,日舰六艘发炮轰击海门镇,镇区落弹70多发;15日又遭到日舰轰击83弹,毁屋数十间;16日日舰向海门轮流轰击,大批民房被毁。府城临海于6月24日遭到日机突袭;9月24日,临海遭日机五架轰炸,平民与学生死伤400余人。民国28年(1939)8月7日,日机轰炸海门,台州中学江边圩校舍全部被炸毁。8月9日,日舰封锁椒江口,击沉民船39艘,日机炸沉“章安”“临浦”两轮,同日日机滥炸府城临海,居民死伤近50人,毁房260间。民国30年4月19日,日寇在轰炸海门后以2000余人登陆,分兵入侵台州腹地:当日下午侵占黄岩,次日侵占府城临海。所经之处,烧杀抢掠,生灵涂炭,一片焦土。

       西迁仙居,烽火弦歌。在局面十分动荡的情况下,正常教学秩序已难维持,为躲避战乱,延续国家民族文化的希望,以免台州教育夭折,民国27年底开始从海门出发,经黄岩、临海西部山区,省立台州中学师生不得已迁移到交通闭塞的仙居县北部山区,餐风露宿,徒步跋涉,历时两个月,到28年(1939)2月,台州中学落脚于广度寺,简师部则设于仙居三井寺(在广度寺外侧)继续上课。虽备尝艰辛,而满腔爱国热情,于烽火连天之中,坚持办学,弦歌不辍,延续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独立自强之精神文脉。当年所立“烽火弦歌”石碑尚存仙居广度(见下图)。

图4 省立台州中学所立“烽火弦歌”石碑

       苦度难关,独立发展。在抗日战争后期,整个局势有了改观,台州教育也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坚持办学,没有中断。浙江省教育厅于民国33年(1944)8月下令将台州、衢州和严州(治今浙江建德,已经并入杭州市)三个州的师范学校独立建置。浙江省立台州师范学校在烽火连天的抗日战争中得以建立,还添办普通师范科及附设民众教育馆,得以走上正常发展轨道,其所秉持的坚定信念,所经历的磨难,实非常人之所想象。省教育厅长许绍棣委任省督学许明远(1904-?字霁南,浙江平湖人)为校长,并划定临海、黄岩、温岭、三门、宁海(宁海今属宁波)、天台、仙居和磐安(磐安今属金华)八县为辅导区,兼代教育部视导各县的国民教育事宜。是年校址仍设于仙居三井寺,翌年(1945)8月奉准迁移仙居东乡下张(属仙居厦阁镇,距离镇5华里。今下张小学校址即当年台州师范学校校址),复添设劳美师范专科(相当于专业)。台州师范学校在仙居度过了十年半极其艰难的“烽火弦歌”办学历史,培养了战后重建急需的文化教育人材,为国家保存文脉,传承民族独立自强,奋发不息的精神,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我校发展的历史上写下了重彩浓墨的光辉篇章。

       台州解放,迁回临海民国38年(1949)5月,临海宣告解放。6月初,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下干部纵队第一支队第六大队与中共台属工委会合,建立中共浙江省临海地方委员会,统一领导台州工作。7月,省委决定改临海地委为中共浙江省第六地委。在台州全部解放的形势下,民国38年7月台州师范学校由仙居迁回临海。但是当时新政权刚刚建立,各项工作都需要重新整顿,并且新政权对于恢复教育文化事业尚无管理规范和管理经验,就将浙江省立台州师范学校和临海县立师范学校(该校始建于1913年秋,初名台属联立女子师范学堂)合并到台州中学,再次作为台中的师范部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