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档案编研 >> 百年校志 >> 第一章 历史沿革 >> 正文

二上二下 历尽曲折——50年代初到文革结束


                       

 

        二上二下  历尽曲折——50年代初到文革结束

               1950年2月,师范部重新独立建制,定名为台州师范学校。在50年代初期为新政权恢复文化教育,培养基础教育师资上作出了可贵的贡献。台州师范学校的招生、教学有了较快恢复和发展,到1951年6月止,学校已经有教职工38人(未含小学部教工数字),全校在校生337人。当时校名为“浙江省立台州师范学校”,男女生兼招。有小教研究班、普师、简师等班级,普师分春秋班。校址设在台州府城的城隍山(原在山上的校舍城隍庙在20世纪70年代学校办浙师院分校期间因无人经管被拆除,遗址于80年代被改建为老年公园,今又恢复为城隍庙)。1952年起开始在山麓建造校舍,以后逐步迁移到山脚,即今台州学院广文校区(亦称台州学院第一校区,就是原来台州师专校园)。到1956年,校园包括八仙岩(今临海市委党校和原台州地委党校),当时招生数增加较快,原有校园容纳不下,1958年办师专时普师学生就放到八仙岩上课。从1950年台州师范学校重新建立到1958年大跃进前,台州师范学校党政领导班子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重视思想教育(当时对学生特别重视专业思想教育),同时狠抓教学质量,学校出现了良好的教风和学风,学校的发展是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但是由于台州地处东南沿海,国民党军势力尚可威胁大陆,浙江东南政治军事形势变化多端,台州地方党政建制也迭经调整,对台州师范学校的发展带来直接而深远的影响。

               一办师专,顷刻夭折。先是随着台州专区的第一次被撤销,台州师范也成了无皮之毛,失去依托,被下放给临海县管理,改名为临海师范。1954年5月,台州专区撤销,原台州专区的临海天台三门三县划属宁波专区;黄岩温岭仙居三县划属温州专区(此前的1952年10月,台州宁海县改属宁波专区;此后的1956年3月,仙居县改属宁波专区)。1954年1月,台州师范学校改名为临海师范学校,隶属临海县,招生范围仍为原台州各县。

               接着全国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大跃进的“浪潮”,各级各类教育发展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温”,各地为了“放卫星”不论条件是否具备,纷纷成立地方高校。台州除了台州师范外,当时成立了五所专科学校(台州农专、台州工专、黄岩工专、温岭工专,连临海双港琳山也办起了“琳山红专大学”)。随着台州专区第一次复设(1957年7月,复置台州专区,辖临海黄岩温岭天台仙居三门六县),台州师范学校的发展出现转机,1958年6月,临海师范学校根据浙江省里的决定改办台州师范专科学校,设置数理、生化、文史、体育、音乐五个专业,共招收学生220名,其中数理、生化两个专业招的是58届普师毕业生,学制2年;文史、音乐和体育专业招的是初中学生,学制4年,拉开了台州教育史上第一次大专层次办学的帷幕。7月,台州行署确定台州师范专科学校在校生规模为2400人,择定府城外东北三宫为新校址。9月,临海县人民委员会拨出三宫公地9.27亩,征用城关农业社土地6亩,用于台州师专在三宫建立新校舍。可是这个规划刚刚实施,台州专区又被撤销了(1958年12月,台州专区第二次撤销,天台县划属宁波专区,临海仙居黄岩温岭四县划属温州专区)。1959年1月中共台州地委组织部对台州师专的处理意见是:“台州师范专科学校下放给临海县,学校的校长由温州地委管理。”1959年6月,为了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台州师范专科学校便第二次被撤销,又改校名为临海师范,下放给临海县管理。原台州师专数理科55名学生、生化科33名学生并入温州师范学院再读一年毕业,算大专学历;文史专业学生改为温州师院预科,留在临海培养。音乐、体育两个专业撤销,以后学制均调整为普师。(见附图5温州师范学院毕业的原台州师范专科学校学生表)中共温州地委在《关于整顿1958年新办大专学校的报告》中指出:“1958年我区(含台州合并到温州各县——编者注)教育事业在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在整风、反右派斗争取得决定性胜利的基础上,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大跃进,也来了一个大跃进,高等学校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一年内,高等学校由原有的一所发展到九所,连各县戴帽子的大学共为18所;学生由原来的200名增加到2393名。”整顿的动因是:“我区新办高等学校主要问题是摊子大、规模小、过于分散,师资条件不足;部分学校,学生程度过低,教学质量难以保证。”这是台州师专刚刚上马顷刻夭折的时代背景。

        图5  温州地区九所高等学校简要情况表

               卷入文革,停课停学。1962年4月,台州恢复专区建置,辖临海、黄岩、温岭、仙居、天台、三门、玉环七县。从此确定了当代台州的“州土”。但是台州师范专科学校则未作同步恢复,而是一直以临海师范的名义招生办学,没有得到相应的建设和发展。这种局面保持到文化大革命爆发以后,才又产生了“新”的变化。在“席卷全国,铺天盖地”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下简称文革)中,临海县文教局奉命指令临海师范师生停止课堂教学,让广大师生投入文革运动之中。从此学校各项正常工作一律废弃停顿,政治挂帅,造反有理,罢课闹革命,学生上街游行,参与抄家、批斗等“革命行动”。临海师范学生不但抄当时城里那些“地富反坏右”的家,后来还抄本校老师的家。

               冠名台州,恢复“府属”。1967年7月,台州专区革委会将临海师范改校名为台州工农师范,归台州专区革委会领导,从隶属关系上恢复了“府属学校”的性质。1969年10月,“工农师范”改名为台州师范学校,但仍未恢复招生办学。

               再办师专,无果而终。1970年7月27日,浙江省革委会下发浙革〔70〕89号文件《关于调整大专院校的决定》,根据省革委会决定,设在金华的浙师院搞教育革命,将它一分为三,分别到台州、金华和丽水三地办学。是年9月,浙师院84名(据此件所附《台州地区连队名单》,共编成一连二排六班,校领导称为连部,由纪梦秋等六人组成;两个排领导四人;六个班75人,共85人。其中一人因病留金华未来)教职工携带部分图书仪器等来临海,再次创办台州师范专科学校,设文理两科。1971年春季首届招收213名学生,学制一年,后来延长为一年半。因学校性质与学员学历等问题悬而未决,首届学生毕业后无招工指标难以安排工作,因而未继续招生(见浙江省台州地区革命委员会台革(72)第55号)《关于台州师范专科学校的性质、任务问题的请示报告》;(72)第56号)《关于要求解决台州师专毕业生分配问题的报告》)。《请示报告》中指出“在撤销浙师院时,省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曾宣布‘浙师院一分为三,学校性质不变,还是大专学校’。但是,后来省里又一直不承认,引起了学校人员的思想混乱,在工作安排、人员使用等一系列问题上难以妥善解决,严重挫伤了广大教职工的革命积极性。其次,是招生分配问题。几年来,教育事业迅速发展。但台州师专一直没有招生任务……一九七一年我们决定招收了二百十三名工农兵学员,但由于没有招工指标,毕业后无法分配工作,至今还挂在那里。”此时台州师范学校仍旧存在,一个校园,两个学校。1971年10月,台州专区革委会同意将两校合并,定名为台州师范专科学校。但由于没有继续正式招生,而当时中学师资又严重不足,在进退两难的情况下,1972年台州师专改办中学教师培训班,分临海、仙居等教学点培训教师。与此同时,从浙师院来的干部和教师想离开台州返回金华,他们多次向省委省革委会反映这样的要求。1972年9月1日以“台州师范专科学校原浙江师范学院全体教职工”的名义向浙江省委递交《关于恢复浙江师范学院的报告》,逐渐产生了较大的呼声,为浙师院教师重返金华办学埋下伏笔。从结果上看第二次办师专,只是戴上一顶“专科学校”的帽子,实际上没有培养成“专科学校”的大专层次的学生。只得说二办师专,无果而终。

               1974年11月,有名无实的“台州师范专科学校”恢复校名为台州师范学校。同年12月,原浙师院教职工返回浙师院。同时,台州师范三峰分校建立,后来台州师范迁回城里,临海县在原址上办起了临海五七大学,即后来的临海师范前身。1976年9月9日,毛泽东逝世;10月,“四人帮”(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元)被捕,持续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宣告结束。1977年邓小平复出后,高等教育才迎来了发展的契机。此前处于中等专业学校与高等学校之间“模棱两可、不明不白”的台州师范学校迎来新的历史转折,进入了台州师专稳步发展阶段,台州高等教育才开始回归本位,走上正常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