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档案编研 >> 百年校志 >> 第六章 办学定位 >> 正文

第六章 办学定位


第六章 办学定位

办学定位是指学校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以及自身条件,确定一定时期内的办学目标、办学层次、办学类型、人才培养规格和服务面向等。明确办学指导思想,找准办学定位,是学校在办学过程中需要思考和探索的根本问题。

1908年至1957年间,学校虽然几易校名,但办学性质都是中等师范,主要招收普师学生,办学宗旨是为台州培养高素质的小学教师。1958年学校改名为台州师范专科学校,设文史、数理、生化、音乐和体育五个专业,首届招专科生220人。但在1959年6月,为执行“调整、充实、巩固、提高”方针,本校的数理、生化专业并入温州师范学院,撤销了音乐、体育两个专业,文史专业改为温州师范学院的预科班,仍留本校。同年,学校改名为临海师范,并开始招收幼师班。1970年浙江师范学院一分为三,部分教师、教学仪器和图书资料分到台州,创办台州师范专科学校,并招收工农兵大专班,但省里对学校性质和培养目标均没有明确批示。1973年学校复名为台州师范学校。直到1978年4月,学校改名为浙师院台州分校,升格为大专,学制三年。1978年12月28日国务院批准成立台州师范专科学校,主要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的初中教师。1982年根据国家教委召开的师专工作会议精神,学校提出了“面向农村,面向初中”的办学方针,明确了“师范专科学校的培养目标只能是初级中学教师”。1987年10月,学校召开首届党员大会,在题为“坚持改革,开拓前进----为台州地区中等教育的发展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的主题工作报告中,进一步明确了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方向:坚持为本地区的基础教育服务,把培养合格初中教师作为学校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并强调在教育改革工作中,要注重“师范性”、“专科性”和“地方性”。

1993年,根据台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学校增设了精细化工和应用电子两个非师范专业。1994年,在《台州师专综合改革思路》中,学校提出要“使本校成为以师范为主体,既为中学培养合格师资,又为经济建设培养合格人才的多层次、多功能的复合型高等学校”。在这种新的办学思路的指导下,学校主动适应台州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努力做到三个结合:一是专科与本科相结合,从1996年开始,与温州师范学院联办了8个本科专业,开始为本市培养高中阶段师资队伍;二是师范与非师范相结合,在办好原有师范专业的基础上,加大非师范专业建设,为台州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三是培养与培训相结合,承担全市在职教师的学历教育、继续教育和干部培训等工作。在本校升格前的十多年办学中,学校以“师范性、高教性、地方性”为指导思想,围绕“基础厚、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培养目标,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

2002年,台州师范专科学校升格为台州学院后,学校面临着从专科层次向本科层次、从单一的师范教育向综合型高等教育、从面向基础教育向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为加快学校转型,学校在升格筹备期和升格初期就在全校师生中,分别以“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探索面向21世纪的人才培养新模式”(1998-1999年)、“更新观念,加快发展,抓住机遇,实现升格”(2000年)、“坚持质量立校,加快建设与发展”(2001年)、“认清形势,找准定位,深化改革,谋求发展”(2002年)、“坚持教育创新,加快学院发展”(2003年)为主题,先后开展了五轮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在反复讨论,多方听取意见后,学校的办学思路和办学定位日渐清晰。2003年7月,经校五届一次教代会审议通过,确立了学校的办学定位是:“以‘地方性、应用性、综合性、高教性’为指导,根据浙江省特别是台州市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培养理论基础扎实、综合素质优良、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立足台州,面向浙江,放眼全国,走向世界,努力把台州学院建成一所学科门类比较齐全,有一定学科优势和鲜明地方特色的教学型综合性本科院校,使之成为浙东南地区人才培养与培训以及科技、经济、教育、文化服务的重要基地”。

学校的办学定位突出“四性”,即“地方性、应用性、综合性、高教性”。所谓“地方性”,就是立足地方、依托地方、服务地方,瞄准地方支柱产业和行业对人才的需求,积极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应用性”,就是培养应用型的高级专门技术人才,同时加强学、研、产的结合,开展地方性应用研究,为政府决策提供咨询服务。“综合性”,就是多学科基础上的综合,扩大学科门类,尤其要拓展非师范专业和工科专业,形成较为齐全的学科门类。“高教性”,是高等学校的本质属性,体现了本校的办学层次定位,强调从高等教育的本质出发,正确处理好高等学校三大职能的关系,特别是要重视通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学术研究与交流来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坚持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提高学校的学术水平和专业化水平。

这“十二字”办学定位的具体内涵是:

(1)目标定位:立足台州,面向浙江,放眼全国,走向世界,努力把台州学院建成一所学科门类比较齐全,有一定学科优势和鲜明地方特色的教学型综合性本科院校。

(2)类型定位:教学型本科院校。

(3)层次定位:以本科教育为主,专科教育为辅,积极创造条件开展研究生教育。

(4)学科发展定位:立足现实,突出重点,发展特色。学科专业相对齐全,以推动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协调发展;促进以省重点学科、重点专业为核心的学科专业群的快速形成;推动以地方性资源为依托的特色学科专业的快速发展。

(5)服务面向定位:主要为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成为浙东南地区人才培养与培训以及科技、经济、教育、文化服务的重要基地。

(6)培养规格与培养方案:学校紧紧围绕着“地方性、应用性、综合性、高教性”的办学定位,提出人才培养目标要从培养“专门人才”向“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转变,要求培养理论基础扎实、综合素质优良、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强调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三者协调发展。各二级学院根据学科、学生等特点制定培养规格。人才培养方案,则是高等学校根据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所制定的实施人才培养活动的具体方案,是学校指导、组织与管理教学工作的基本文件,主要包括课程体系、教学计划、课程教学大纲三个方面的内容。为落实“四性”,学校在课程体系设置上高度重视实践环节,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积极创造条件,构建与台州区域经济发展相衔接的地方特色课程;加强课程之间在逻辑和结构上的联系,注意系列课程之间的衔接,进行必要的课程重组和整合,避免课程内容简单重复。在教学计划制定中,拓宽专业口径,加强基础教育,积极推进“平台+模块” 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本科层次的“三明治”人才培养模式,启动学分制改革,实施第二专业教学管理制度,强化文化素质教育,突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此外,学校还不断深化教学内容改革,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符合时代需要的课程教学。

为保证办学指导思想和学校定位的全面贯彻落实,学校一方面加大对“四性”办学定位的调研力度,校领导多次带队深入台州各县市进行考察研究,学校教师在《教育发展研究》、《大学教育科学》、《台州学院学报》等刊物发表相关论文数十篇。2004年,由蒋承勇教授负责的“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办学定位与发展战略研究” 入选为“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另一方面,学校制定了事业发展的一系列规划,把办学定位渗透落实到办学实践中,有力地推动了学校上规模、上层次、上水平。2001年5月17-18日,学校召开四届二次教代会讨论制定了学校“十五”事业发展的目标和措施。由于学校事业的快速发展,在《台州学院事业发展规划(2001-2005年)》的基础上,学校又制订了《台州学院2003-2005年事业发展规划》、《台州学院2003-2005年学科专业发展规划》、《台州学院2003-2005年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和《台州学院2003-2005年实验室建设规划》等。“十一五”期间是地方本科院校发展和竞争的关键时期,如何在“十一五”规划中全面落实办学定位,各方面工作如何保障办学定位的实现就显得尤为重要。学校十分重视规划编制工作,成立了以蒋承勇校长为组长的“十一五”规划领导小组,下设专业、学科、师资、实验室、校园建设、成人教育六个专项规划工作小组。在充分调研基础上,历时一年,数易其稿,2006年5月,校六届教代会第一次会议暨第十届工会会员代表大会审议通过了《台州学院“十一五”事业发展规划和2020年远景目标纲要》。这个规划分析了“十一五”期间学校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以“七大工程”:质量提升工程、特色培育工程、人才强校工程、基地创建工程、办学模式创新工程、大学文化培育工程为重点,全面落实办学定位,加快办学转型,形成办学优势。

学校的办学定位曾得到了省教育厅领导专家的充分肯定和有关媒体的高度评价。2003年11月省教育厅专家组对本校进行本科教学评估检查后认为:“办学指导思想明确,办学定位准确,学校把自身定位为有地方特色的教学型综合性本科院校,突出了地方性、应用性、综合性、高教性。专业建设强调与台州经济与社会发展相结合,与重点学科匹配,符合社会需求和学校实际。”2003年4月7日《光明日报》、2004年6月23日《浙江日报》也先后作了题为《地市高校需跳出传统教育模式——访台州学院党委书记、院长蒋承勇教授》、《台州学院,新台州发展的人才摇篮 》的报道。2007年9月,学校领导还在省教育厅主办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 的“中德论坛”上,作了题为“地市高校应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双向互动”的交流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