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是学校培养人才和组织教学的主要依据,它规定着各个专业学科的教学方向、指导思想、培养目标、教学结构、课程门类、教学内容、学时安排等主要内容。我校实施的教学计划,是根据国家教育部颁发的高等学校各科教学计划及教育部有关高等师范学校教学工作的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情况修改制定的。下面对学校在1982年—2007年间的7次修订工作作些简要介绍,从中反映出我校根据时代要求,不断提高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不断变革课程的结构和内容,使学校的教育教学逐步走向现代化。
(一)1986年前教学计划的修订工作。1981年以前,学校参照执行教育部1978年在武汉制定的三年制师专各专业教学计划。1981年11月,国家教委在天津修改制定了中文、政教、数学、物理、化学、历史、音乐、美术、生物、地理十个专业的教学计划(包括二年制和三年制),后又于1984年4月在广州制定了师专英语专业教学计划,学校以此为依据,结合实际,修改制定了中文、数学、物理、英语、生化、政史六个专业的三年制教学计划,并根据“打好基础,培养能力,加强实践”的方针,作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调整:1.坚持在学生实习前一学期,安排教育见习一周;2.从83级开始,理科各专业增设大学语文课;3.83级中文专业两个班分别兼修政治或历史,兼修学时占总学时的15~20%;4.各专业压缩必修课学时,普遍开设选修课,选修课达80~100学时。增设的选修课有两类:一是专业基础课的延续,如中文专业的古文论、政史专业的经济理论专题、数学专业的图论和拓扑;二是实用知识和技能方面,如英语专业的实用英语和翻译、物理专业的家用电器等;5.84级和85级还增加了毕业作业的内容。
(二)1986至1997年教学计划的修订工作。1986年,全省师专的学制改为二年,1988年国家教委颁发了师专八个专业的二年制教学计划,这阶段本校二年制教学计划的修改,更强调对学生进行教师素质的培养和基本功的训练。学校在课程设置上,要求突出主干课,保证基础课,压缩必修课,增加选修课,要求加强实践环节和能力的培养。修订后的二年制教学计划,在师范性和实践性两方面都有所加强:1.改大学语文为高师语文,内容以语音、普通话和三笔字训练为主,并列为必修课;2.开设音乐、美术、体育(提高或单项)三门选修课,学生必须选修其中一门;英语为自由选修课;3.总学时数虽然减少了,但教育实习、见习和专业实习学时不减,而且在政教专业增加社会调查的实践环节。由于学制缩短,政史、生化专业分为政教、历史、生物、化学四个专业。
为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特别是农村初中转轨对初中师资的需求,1989年12月,国家教委在石家庄召开全国师范专科学校工作会议,提倡三年制师范专科学校实行主辅修制,也可实行双专业制,以适应农村教育改革的需要,培养既能教一门文化基础课,又能兼教一门劳动技术课(或另一门文化基础课)的合格初中教师。1990年起,省教委要求师专各专业的学制又逐步改为三年,本校的物理专业首先改制,并按主辅修制修订了教学计划,即在二年制物理专业课程设置的基础上,根据中学劳技课的要求,增设了与物理专业相近的应用电子、应用电工等有关课程。
1997年,根据浙江省教育委员会的通知要求,为了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对师资质量的需要,二年制专科师范教育专业(包括职教专业)学制一律改为三年,并从1998年秋季招收入学的学生开始执行。学校根据国家教委《高等师范教育三年制教学方案》精神和高师教育实际,修改制订了有关专业三年制教学计划。
(三)2003年教学计划的修订工作
1.指导思想:以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的“三个面向”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精神,努力吸收近几年来高等教育的改革成果,积极借鉴国外高等教育的成功经验,将教学计划的修订与素质教育、课程建设、专业建设等结合起来,探索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充分体现学校(专业)的办学优势和特色,以培养21世纪所需要的新型专门人才。
2.基本原则:遵循教育科学的基本规律,树立学生是教学活动主体的观念;坚持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注重课程设置的整合与优化正确处理各个教学环节之间的关系,改革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各类高级专门人才。
3. 课程教学体系的设计:根据本科教育的基础性特点,学校本着“加强通识教育,拓宽专业口径”的原则进行课程设置,并按照“加强通识课,精选专业课,扩大选修课,强化实践课”的思路设计课程教学体系。
(1)精简课程教学总时数,增加学生自由支配时间。文科、理科均压缩了200学时,四年制文科专业总学时数控制在2500学时左右,四年制理科、外语专业总学时数控制在2600学时左右;适当增加选修课的学时比重,使之在总学时中的比例达到20-25%左右,并扩大选修课的种类和数量;选修课分专业选修课和全校性选修课两大类,其中全校性选修课有人文社科类、自然科学类、教育类、艺术类和技能类等五大课程类别。
(2)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师范类专业实践环节总时数在35周左右,非师范类专业达40周以上;凡有6个单独实验或满18学时的实验课程,必须单独开课,单独考核;延长毕业论文(设计)环节的时间,并加强教师的指导力量。
(3)强调文理渗透和学科交叉。规定文科专业学生必修高等数学课程,理科专业学生必修大学语文课程;积极鼓励条件成熟的院(系)、专业实行“平台+模块”的人才培养模式,低年级学生的公共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在一定范围内打通,逐步建立教学平台,高年级学生实行专业分流;专业选修课设置方向化,公共选修课设置模块化。如外国语学院英语本科专业的教学计划,前两个学年开设英语专业基础课,从第五学期开始分设翻译、商贸、教育三个方向的课程。
(四)2007年教学计划的修订工作
2005年学校实行学分制人才培养计划。随着学分制教学改革的逐步推进,适时地修订和完善本专科专业人才培养计划,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2006年,学校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台州学院关于本、专科专业学分制人才培养计划修订的指导性意见》(台学院发〔2006〕54、55号)、《关于规范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分级分类教学的通知》(台学院教发〔2006〕49号)文件精神,组织力量全面修订了本专科专业、本科第二专业人才培养计划。
2007年3月初,学校教务处下发了《关于本科专业学分制人才培养计划修订的指导性意见》,并多次召开各二级学院分管教学的领导会议,研究部署培养计划的修订事宜;各二级学院根据学校的指导性意见和相关要求,经过专业教师研讨、市场调研、专家论证等多种形式,组织精干力量对本学院的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计划进行了修订;然后学校专门组织省内专家对全校31个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进行论证,使其更趋完善。
1.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主动适应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紧扣 “地方性、应用性、综合性、高教性”的学校办学定位,积极吸取高等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推进我校学分制改革;体现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理念,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凸现我校的办学特色和优势。
2.基本原则:正确处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三者的关系,将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结合起来,突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强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相互渗透,构建社会发展需要并适应终身教育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发展。
(一)知识结构:使学生具有较宽广的科学文化知识,掌握较为系统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体现“复合型”。
(二)能力结构:注重培养学生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体现“应用型”。
(三)基本素质: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使其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体现“协调型”。
3.课程设置:
(1)进行“两课”改革。1998年开始,本科生思想政治课有七门。2006年,根据《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精神以及改革实施方案,我校从2006级起,四年制本科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4门必修课程,同时开设《形势与政策》、《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等选修课。
(2)从2006级本专科学生开始,《大学物理》、《高等数学》实行分级分类教学;《大学语文》、《高等数学》进入公共基础平台课。
(3)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文件精神,列入教学计划的各实践教学环节的累计学分(学时),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一般不应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理工农医类专业一般不应少于总学分(学时)的25%。在07级人才培养计划中,实践教学环节的学分应占总学分的比例为:文科类占15%左右,偏重应用型的专业占20%左右;理工类占20%左右,偏重应用型的专业占25%左右。
(4)必修课和选修课的课时分配,由原先的8:2左右,调整为7.5:2.5。
(5)学制、学习年限、课内总学时与毕业最低学分:基本学制为4年;学习年限3-6年;四年制本科专业课内总学时一般为2600左右。毕业最低学分为:文经管类专业165+6学分左右,理工医类专业170+6学分左右,其中6学分为课外必修学分。
4.培养计划的特色:
(1)积极推进“平台+模块” 的人才培养模式,84.4%专业的课程结构实现模块化。
(2)积极探索本科层次的“三明治”人才培养模式。机电与建筑工程学院的土木工程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率先实施“三明治”人才培养模式,即工学交替模式,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应用性。
(3)实施第二专业教学管理制度。目前,有13个本科专业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第二专业,其中国际经济与贸易和英语等,已顺利招收了第二专业学生。
(4)加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整合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设立课外学分,积极鼓励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积极鼓励学生参加专业技能证书考试。
(5)强化文化素质教肓。学校设立全校性文化素质选修课程,要求本科学生修满10学分,专科学生修满8学分。
(6)积极培育地方特色课程。目前在建的第一批校立特色课程有台州文化、天台山文化、台州民营经济、台州基层民主政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