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六、教学改革


六、教学改革

学校把教学改革的重点放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上,逐步解决专业口径过窄、教学内容陈旧等一系列问题;注重教材和教学内容的更新,重视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积极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教学方法,确立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统筹兼顾社会需求、学科发展与学生发展,正确处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传统与现代、规范与创新、内容与方法、基础与专业、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一)教学内容改革

1、改革大学英语教学

1985年秋季,学校曾对新生公共英语课实行考核后按实际水平编班,把教学计划中四个学期的公共英语教学内容划分为ABCD四级,通过D级考试合格,即为公共英语过关。这一改革,使少数英语水平较高的学生只花一年的时间就能通过D级考试;同时克服了由于学生程度差异太大,无法按自然班进行教学的困难。该试验因1986年改为二年制后不设公共英语课而停止。

从1994年开始,学生参加省大学英语三级统考。为了大面积提高学生三级考试的合格率,同时也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学校修订了适合于非英语专业专科学生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这个大纲突出了三点。第一,对听、说、读、写、译五项技能,作出了比较具体而可行的要求;第二,将教学时数总量确定为210学时,分四个学期进行教学和考查外,还加强了平时测试,测试成绩以30%计入期末总成绩;第三,建立试卷库,一、二年级教师交叉出试卷,每个学期期中和期末各考一次,每次实行教考分离。此外,英语教研组还采取形式多样的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公共英语系列竞赛、举办大学英语三级、四级补习班等。由于采取了以上措施,我校学生的三级考试合格率,就由1994年的28%上升到1998年的82%,名列当年全省高校的前茅。

1998年以后,我校的大学英语教学又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第一,加快课程建设并规范课程教学。1999年,我校向省教委申报的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项目 “师专大学英语教学与等级考试的实践与改革”,获准立项,其成果曾先后荣获省高师院校教学成果一等奖和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005年,我校参加了由浙江大学牵头, 浙江工业大学、浙江财经学院、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绍兴文理学院、万里学院共同参与的省新世纪教学改革招标项目“浙江省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实践”(并于2007年上半年结题)。“大学英语”也在通过校立重点建设课程(专科)验收后,又申报了本科课程建设并获准立项。第二,修订《大学英语教学大纲》。2004年, 我校根据本科学生的英语实际水平,制订了A型班和B型班教学大纲,对不同类型的教学班提出了不同的教学要求,加强了因材施教的针对性。2007年下半年,根据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教学要求》并结合实际,我校再次修订了《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突出了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即实行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多媒体教学。第三,实行分级教学、分项授课及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多媒体教学。为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大面积提高他们四级考试合格率,我校从2003年起就实行分级教学和分项授课,即根据本科学生的高考英语成绩和入学摸底考试成绩之和,以学院为单位组成A型班和B型班进行教学,以及在四级考试前两个月,集中经验丰富的教师对学生进行分项强化训练。2007年下半年开始, 我校则在A型班实行“听力: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网上监控”、“口语:小班授课”、“读写译:多媒体授课”的不同教学模式。第四,注重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要求教师每次上课安排学生上台做“Morning Report”,每学期进行两次随堂测试,并将测试成绩以20%记入期终成绩。同时,在A型班增加英语国家概况、英语应用文写作和英语口语等方面的内容。

2、加强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学校积极开展实践教学内容和体系改革,建立一套由实验教学、实习教学和专业社会实践等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并合理设置实验课程,强化实验教学质量监控。2000年以来,我校的实验开出率均为100%

为了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从2003年开始,学校要求凡6个实验以上的实验课程要独立设课,并要求在保留必需的验证性、观察性实验的前提下,增加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方案,以改变过去实验教学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的实验教学模式。同时,学校还引进拥有新的实验方法与实验手段的仪器设备,如物理PASCO实验装置等先进仪器,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开设创造了条件。近三年来,我校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占有实验课程总数的比例分别为:2004学年82.35%、2005学年83.09%、2006学年80.00%。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开设,使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

3、重视“三基”教学。为了加强基础课程,拓宽专业口径,我校一些有条件的专业尝试“平台+模块”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增强学生适应能力,如外国语学院英语本科专业,在前两个学年开设英语专业基础课,从第五学期开始分设翻译、商贸、教育三个方向的课程。学校还在课程设置方面增强文理渗透,开设大学语文、高等数学等公共基础课程;强调压缩必修课程,增加选修课程,明确规定学生至少选修教育类课程、艺术类课程和文理渗透类课程各1门。近些年来,学校曾为学生开设了《中国儒学》、《数学建模》、《音乐基础》、《教育统计》等189门全校性选修课程,使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由原先的8:2左右,调整到现在的7.5:2.5。此外,为了培养师范生的教育教学能力,学校对学生提出了“一能二熟五会”的技能要求,即:能担负教育管理工作,熟悉本专业大纲,熟悉本专业全部中学教材,会用标准的普通话教学,会写规范的“三笔字”,会使用计算机,会一门外语,会一种指导学生课外活动的技能。

(二)教学方法改革

学校历来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并据此积极开展教学方法的改革。早在1982年,学校就提出“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重点的课堂教学改革意见”,要求把教学的立足点放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方面,教师要压缩讲课时间,加强对学生自学的指导。1983年11月,学校召开教学改革经验交流会,并总结编印了《教学方法改革经验汇编》两册;1985年9月,还制订了《关于学生自学参加考试的暂行规定》。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学校提倡使用讨论法、研究法、演示法、读书指导法等多种教学方法,逐步改革“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交流的教学模式,向着双向交流的教学模式过渡。同时还通过教研组集体备课、观摩教学、年度教学奖评选、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考核竞赛等活动,有效地推进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

另外,学校还以考试方法改革带动教学方法改革。10年来,共有294门通过评估验收并取得合格以上的课程,全部建有试题(卷)库,并实行教考分离。

(三)教学手段

学校注重运用现代化手段来提高教学质量。早在1982年2月,学校自己动手设计安装,建立了英语听音室;1983年,建立了电子计算机实验室;1984年9月,学校建成了语音实验室和电化教室,配置了电视机、幻灯机、投影仪和录像机,大课教室还安装了无线扩音设备,并为各专业科配置录音机。

近几年来,学校加大对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投入力度,建成多媒体教室102个,微格示范教室10个、语音教室10个,网络教室(包括机房)15个。学校还组织教师参加多媒体教室操作培训班、现代教学技能比赛等活动,推进了现代教学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使教师的教学手段逐步趋向现代化。据2006学年统计,,必修课程应用多媒体授课约为140956学时,多媒体开课率达50.4 %。

从2002年开始,学校曾多次举办教师自制多媒体教育软件评比大赛,并将优秀的作品推荐到省里去参加比赛。2005年,在省教师自制多媒体课件评比作品中,我校有1支代表队获得一等奖,1支代表队获得二等奖,3支代表队获得三等奖。2006年,我校共有8支代表队参加省高校自制多媒体课件评比,其中4支代表队分别获得2个省二等奖、2个省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