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重要学术成果简介
这里简介的学术成果,主要是2000-2007年获得省部级奖和教育厅奖的学术专著和论文。
1、《西方文学“人”的母题研究》(专著)
由人文学院蒋承勇教授撰写的专著《西方文学“人”的母题研究》,于2005年5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45万字。分别获得浙江省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007年省高校科研成果奖一等奖。
该书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西方文学‘人’的母题研究”的最终成果,从宏观上梳理了西方社会、西方文明的历史变迁与文学中“人”的观念的演进,发掘与阐释了西方文学深层人性意蕴及其与社会价值观的演变的关系。该书以文化为参照,以人为基点,透析西方文学中“人”的观念的历史嬗变,力图构建西方文学中“人”的观念递变的基本框架。该书是西方文学和比较文学领域研究的新成果。《外国文学研究》、《中国图书商报》、《光明日报》、《文艺报》、《中华读书报》等刊登该书书评。
2、《超越——从思辨人学到实证人学》(专著)
由人文学院李大兴教授撰写的专著《超越——从思辨人学到实证人学》,于2006年6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25万字。分别获得浙江省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007年省高校科研成果奖二等奖。
该书是一部对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进行系统考察的研究著作。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史上的革命性变革,实践、社会、现实的人是这一根本变革的核心内容。该书围绕实践、社会和现实的人,科学地诠释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系统地阐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条件和基本途径,初步探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论证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3、《实践哲学论》(专著)
由人文学院曹小荣教授撰写的专著《实践哲学论》,于2006年9月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24.5万字。获得浙江省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该书是用实践思维方式来反思哲学,探讨哲学自身的诸多问题。为了能够对哲学观问题作出比较全面系统的阐述,本书按照如下的逻辑构架而展开:一、为了能够以实践思维方式来解答“什么是哲学”,必须对“什么是哲学”这一问题本身的性质、思维方式与哲学的关系以及什么是实践思维方式等一系列问题进行考察,从而为直接探索哲学观作好前提准备。二、直接对哲学的本质、存在方式、研究对象、主题、功能等有关哲学的总体性的基本问题进行探索。三、把哲学看成是一种人类社会发展中所创造出的文化形式,通过与科学、宗教、艺术等文化形式进行横向维度上的比较,在哲学与这些文化形式的相互区别和相互关联中达到对哲学本身的更好的理解。四、从纵向维度来考察哲学的有关问题,包括哲学产生和发展的动因、当今哲学的所谓边缘化问题以及哲学发展的远景等。
4、《中国区域经济前沿研究》(专著)
由经贸管理学院张明龙教授主笔撰写的专著《中国区域经济前沿研究》,于2006年10月由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全书76万字。获得浙江省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学术进步奖。
该书以我国现阶段区域经济前沿问题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了区域经济运行原理,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企业集群技术创新,中小企业集群发展,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产业集群竞争力,农业剩余劳动力梯度转移,农村金融多元化改革,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改革,欠发达县域跨越式发展,实现行政区经济向经济区经济转变,经理股权激励模型及区域应用,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等问题。阐明了许多大胆而新颖的观点,拓宽了区域经济学研究的思路。
5、《世界神话与原始文化》(专著)
由人文学院杨丽娟老师撰写的专著《世界神话与原始文化》,于2004年7月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全书18.5万字。获得2007年省高校科研成果奖二等奖。
该书对创世神话、婚姻神话、创运神话、自然神话、生产神话、图腾神话、复仇神话、历史神话进行了主题研究,深入挖掘世界各民族神话中的蕴含的文化意义和价值。通过多向视角的研究,并辅以文化批评的眼光,使世界神话的深层意蕴得以体现,原始神话指示了先民的生活方式、善恶观念、生产水平、历史记忆及对人性和世界本源的认识程度。在这种发现中,原始文化与现代文化、原始文明与现代文明在对比之中,呈现出文明的惊人的相对性。
6、《痕量有毒污染物分析的若干联用新技术和新方法》(系列论文)
由医化学院梁华定教授等人完成的系列论文《痕量有毒污染物分析的若干联用新技术和新方法》,获得2007年省高校科研成果奖三等奖。
用表面分子印迹与溶胶-凝胶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制备了结合位点在表面的分子印迹氨基功能化硅球新材料,并以此材料为微柱填料建立了流动注射在线选择性固相萃取与高效液相色谱联用测定环境样品中的五氯苯酚的新方法。采用具有高吸附性能的香烟过滤嘴、碳纳米管为吸附材料,建立了若干SPE-HPLC和SPE-FAAS法测定环境中痕量持久性有毒污染物多环芳烃和生物样品中重金属的新方法。
7、《专业化进程中的语文课堂教学研究》(专著)
由人文学院郑友霄副教授撰写的专著《语文课堂教学研究》,于2006年6月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27.8万字。获得2007年省高校科研成果奖三等奖。
该书对旧有的语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深入的梳理和扬弃,并对知识重构背景下的教材功能及其教学进行全面研究,确立了宏观教学理念,设计了微观操作方式;对当下的热闹的课改场面作冷静的探讨和反思,同时又提出了传承传统的适合汉语文教学的几种课堂教学形态。另外,该书对作文教学和语文评价方式方法等也作了独到的阐述。该书是语文教育研究的独立著作,它为提高高师院校语文教育学课程的教学效果提供了最新的理论和实践依据,对即将走上教师岗位的师范学生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对已经工作的一线教师都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8、《植物遗传多样性及遗传分化研究》(系列论文)
由生命科学学院李钧敏副教授、金则新教授共同完成的系列论文《植物遗传多样性及遗传分化研究》,获得2007年省高校科研成果奖三等奖。
该成果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分析了夏蜡梅、大血藤、云锦杜鹃、甜槠和七子花五种植物的遗传多样性与遗传分化,发现夏蜡梅、七子花和云锦杜鹃居群水平的遗传多样性较低,而物种水平较高;不同居群间具有较高的遗传分化;不同海拔的七子花和大血藤居群均发生了明显的遗传分化,海拔、土壤氮与遗传多样性明显相关;甜槠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与较低的遗传分化。研究成果为深入探讨植物遗传结构形成及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9、《西方文学“人”的母题的现代转型——兼论对五四新文学的影响》(论文)
由人文学院蒋承勇教授撰写的论文《西方文学“人”的母题的现代转型——兼论对五四新文学的影响》,刊于《中国社会科学》(中国社会科学院)2004年6期,并被《全国高校文科学术文摘》2005年1期转载、《北京大学学报》2005年1期摘登,全文共24000字。该成果先后获得2005年浙江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浙江省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文学和18世纪启蒙文学标志着现代形态西方文学的成型。人文主义文学在汲取了传统形态西方文学的人文养料后,孕育出了现代形态的“人”的母题,其演变过程大致经历了“原欲”型、“原欲+人智”型、“原欲+人智+上帝”的结构框架,但侧重于“人智”,“原欲”则以隐性形态存在着。人文主义文学和启蒙文学均因“人”的母题中“上帝”成分的存在而表现出对西方现代价值观的疏离与反叛。从比较文学的角度看,我国五四新文学中的人学思想,主要接纳的是人文主义文学和启蒙文学中“原欲”与“人智”意义上的“人”的母题。这对我国文学与文化的现代化具有进步意义和深远影响,但也表现出了我国新文学与文化之现代化的追求有缺乏灵魂之深度、缺乏精神之超越的一面。
10、《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著作)
由教育学院王少非教授等撰写的著作《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于2005年7月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20.8万字。王少非主编,张志亚、章云珠、蒋茵、陈建吉参编。该成果获得2006浙江省教育厅优秀科研成果奖三等奖。
该书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学习方式、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六个方面回答了“新课程新在哪里?”的问题;第二部分从教师角色、教师行为和教师文化三个方面论述了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所需要的变革;第三部分探讨了教师实现自身专业发展的策略。该书主体部分是第三大部分。鉴于当前教师可用的教师专业发展策略相对缺乏,这部分在论述教师专业发展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提供了个人知识管理、专业发展规划、教学案例开发、教学档案袋开发、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同伴指导、教研组建设和活动开展等教师专业发展的综合性策略,其中大部分为作者的原创性成果。
11、《濒危植物七子花保护生物学研究》(系列论文)
由生命科学学院金则新教授、李钧敏副教授、边才苗副教授共同完成的系列论文《濒危植物七子花保护生物学研究》,获得2006年浙江省高校科研成果奖三等奖。
对国家二级保护植物七子花的遗传多样性、繁殖生物学、种内种间竟争、物种多样性以及次代谢产物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结果:(1)七子花种群水平的遗传多样性较低,而种群间基因流很低,出现了明显的遗传分化,七子花种群内的遗传多样性与土壤总氮呈极显著的正相关。(2)七子花结实率低,胚的发育不完全,有性生殖障碍可能是七子花成为濒危物种的主要原因。(3)七子花叶片的黄酮含量较高,可能有一定的开发前景。这对于揭示七子花的濒危机理以及生活史中的薄弱环节,从而为制订科学有效的保护策略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丰富了保护生物学的理论和技术,而且为制订科学、合理的保护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并且对其它濒危植物的保护也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12、《FeCuCrVSiB多层膜的巨磁阻抗效应》(系列论文)
由物电学院陈卫平教授等人完成的系列论文《FeCuCrVSiB多层膜的巨磁阻抗效应》,获得2006浙江省教育厅优秀科研成果奖三等奖。
详细研究了结构为(FM/SiO2)3/Ag/(SiO2/FM)3 多层膜的巨磁阻抗(GMI)效应(FM≡FeCuCrVSiB).多层膜采用射频溅射法沉积在单晶Si衬底上,沉积过程中,沿膜面长方向和宽方向施加约72kA/m的磁场,然后在不同的温度下对样品进行了退火处理.研究结果表明,该系列多层膜样品具有相当好的软磁性能和GMI效应,在230 oC下经90 min退火处理后的样品具有最佳的GMI效应,最大纵向和横向巨磁阻抗比分别达到251%和277%,其灵敏度达12.5%/Oe,最大纵向巨磁电感效应高达2578%,其灵敏度达129%/Oe.与磁性层总厚度相同的FeCuCrVSiB/Ag/FeCuCrVSiB三层膜相比较,在这种多层结构中出现的GMI效应更强.
13、《取代苯腙基三氮唑衍生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及生物活性研究》(系列论文)
由医化学院潘富友教授、设备处杨健国老师共同完成的系列论文《取代苯腙基三氮唑衍生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及生物活性研究》,获得2006浙江省教育厅优秀科研成果奖三等奖。
取代苯腙基三氮唑衍生物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和强配位能力,是一类很好的生物活性亚结构,它们在农药、医药、化工及分析试剂等方面已有广泛的应用,它的配合物生物活性比自由配体要显著增加,因此这类化合物的研究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我们在过去的二年里主要合成了一系列未见文献报道的取代苯腙基三氮唑衍生物及其与过渡金属配合物,并测定了它们的晶体结构和抑菌活性,结果令人满意;同时这类部份化合物经北京大学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过MTT法和SRB法对KB人鼻咽癌、HL-60人白血病和BGC-823人胃癌的抑制率测定表明,达到95%以上,是一类非常具抗癌活性的潜在药物。
14、《百年家族--康有为》(专著)
由人文学院王明德老师撰写的专著《百年家族——康有为》,于2002年2月由台湾立诸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出版,全书25万字。该成果获得浙江省2005年教育厅优秀科研成果奖三等奖。
该书将康有为放在家族的背景下,以写康有为为主,兼写与康有为有密切联系的其他家庭成员,以期从多角度、多方面讨论这位历史人物。康氏家族是一个有着700年历史底蕴的封建士大夫家庭。世代书香,诗礼传家,追求功名是这个家族的主要特点;从事儒学的研究和传播,是这个家族安身立命的基础。康有为的名望和成就是这个家族长期历史发展孕育的结果。康家的悲剧命运有两种:一种是为维新事业所付出的代价,另一种是封建文化对康家女性的摧残。康有为是近代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万木草堂讲学,公车上书和百日维新是他一生的得意之作;念念不忘保皇,以保皇对抗革命,协助张勋复辟,则扮演了很不光彩的角色。他是一个集新与旧、中与西、成功与失败、现代与传统、前进与后退、巨人与矮子的矛盾体。
15、《杀虫剂胺菊脂与β-环糊精超分子相互作用的荧光光谱》(论文)
由生命科学学院刘文莉副教授撰写的论文《杀虫剂胺菊脂与β-环糊精超分子相互作用的荧光光谱》,获得2005年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三等奖。
利用荧光光谱探讨了β-环糊精与胺菊酯间的超分子相互作用,结果表明β-环糊精与胺菊酯可形成1:1的超分子包合物,包合常数为40.3L/mol,在λex/em=295/356 nm处发射强荧光。线性范围11-1500 ng/mL,检出限3.4 ng/mL。方法已用于河水中胺菊酯的测定。
16、《西方文学“两希”传统的文化阐释——从古希腊到18世纪》(专著)
由人文学院蒋承勇教授撰写的专著《西方文学“两希”传统的文化阐释》,于2003年9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全书26.1万字。该成果先后获得浙江省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004年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二等奖。
古希腊罗马文学与希伯来基督教文学(简称“两希”)各属原欲型和理性文化范畴,它们各自蕴含着人性中既对立又统一的双重内涵,从而形成了文化内质上异质互补的特性。古希腊罗马文学体现了原始初民无穷的生命活力,蕴含着一种世俗人文传统;希伯来基督教文学则抑制人的原始生命力,表现出对理性本质的追寻,既有人的主体性的萎缩,又有人对自我之本质理解的进步与升华,蕴含着宗教人文传统。这两种人本意识在文艺复兴时形成冲撞之势,但冲撞后又走向融合互补,从而形成了所谓的“人文主义”。17世纪古典主义文学中的“政治理性”体现了所谓的“人文主义”。17世纪古典主义文学中的“政治理性”体现了人对“人间上帝”的追寻,也体现了“两希”人文传统的新形态。18世纪启蒙文学的“自然原则”使宗教人本意识道德化进而也世俗化,从而形成了“两希”人文传统在现代的新构架。
17、《欧美自然主义文学的现代阐释》(专著)
由人文学院蒋承勇教授撰写的专著《欧美自然主义文学的现代阐释》,于2002年6月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28万字。获得浙江省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优秀奖。
该书为省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课题。本书客观地站在自然主义文学赖以产生的文化基点上,考察并揭示自然主义文学思潮的文化成因、文化内涵、美学追求、创作个性,并通过与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文学的比较分析,阐述了它在欧美文学史上的前后承传关系。全书除“引言”外,分“自然主义文学理论研究”、“自然主义‘人学’观研究”、“自然主义文学创作技巧及文本研究”、“自然主义小说比较研究” 等四编。本书是目前为止国内第一本较系统地研究自然主义文学思潮的专著。该书被《中华读书报》等杂志刊专文评介。
18、《中国经济前沿研究》(专著)
由经贸管理学院张明龙教授等撰写的专著《中国经济前沿研究》,于2002年6月由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全书43万字。该成果获得浙江省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优秀奖。
该书采用规范研究结合实证分析,理论探索结合对策构思,立足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前沿,广泛探讨了区域发展、资源重组、突破体制收缩、走出通货紧缩、国有企业改革、家族制企业创新、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增收、块状经济合理聚集、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构建个人信用制度、养老保险基金营运、健全养老保障机制等问题。该专著注重研究对象的现实性,理论观点的创新性,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对策建议的前瞻性和具体措施的可操作性。该专著对深化理论研究起了一定推动作用,在学术界引起较大反响,对制定和完善有关政策,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以该专著内容为基础写成的省政协提案:《建议我省“十五期间”实行“网状交织发展模式”》,被有关部门采纳。采纳部门认为,这一新理念符合浙江工业化中后期的特点和要求,为决策提供了新的启示。我省将在“十五”期间推进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高教园区、特色产业园区的四大园区建设,逐步形成纵横交错的经济网络体系。
19、《美是上帝的名字——中世纪神学美学》(专著)
由艺术学院阎国忠教授撰写的专著《美是上帝的名字——中世纪神学美学》,于2003年8月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全书37万字。该成果获得2004年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二等奖。
该书是在1989年出版的《基督教与美学》基础上经增改删削而成的一部原创性专著。全书按历史顺序将中世纪美学分为六章:早期经典(使徒及早期教父时期)、系统神学(奥古斯丁为代表)、黑暗时代(厄里根纳为代表)、神秘主义(维克托教派为代表)、经院哲学(圣托马斯•阿奎那为代表)及隐秘教派(艾克哈特和库萨的尼古拉为代表)。每章均对时代文化背景做了介绍,同时,为便于读者直接接触原典资料和了解其中的美学内涵,特意将资料的介绍与评析区分开来。书后附圣奥古斯丁和圣托马斯•阿奎那两人评传。
20、《美学建构中的尝试与问题》(著作)
由艺术学院阎国忠教授等人撰写的著作《美学建构中的尝试与问题》,于2001年4月由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全书40万字。该成果获得浙江省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该书认为,一种完整的美学理论应该具有统一的逻辑起点并应对以下五个方面问题首先作出回答:美学学科定位、对象、基本问题、范畴、方法论。根据这一原则选定了王国维以“境界”为核心概念的美学,宗白华、吕澄、朱光潜、叶朗以美感经验为核心概念的美学,蔡仪以“典型”为核心概念的美学,高而泰以“自由”为核心概念的美学,李泽厚,后期朱光潜、蒋孔阳以“实践”为基础概念的美学,周来祥以“和谐”为核心概念的美学,以及以“生命”或“生存”为核心概念的后实践美学。认为这七种美学模式的产生和演化过程充分体现了美学作为哲学的分支和作为人文学科对人如何在审美中生成和完善的主旨。该书对七种美学模式一一作了概述和评价,并对这七种美学模式均涉及到而并未给予合理的解答的美学学科定位、对象、基本问题、方法论等进行了讨论。
21、《〈堂吉诃德〉的多重讽刺与人文意蕴的重构》(论文)
由人文学院蒋承勇教授撰写的论文《〈堂吉诃德〉的多重讽刺视角与人文意蕴的重构》,刊于《外国文学评论》(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2001年4期,并被《新华文摘》2002年3期摘登,全文共9000字。该成果获得浙江省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塞万提斯在《堂吉诃德》中运用滑稽模仿的手法和骑士小说的叙事文体来构建故事,以虚拟的讽刺、现实的讽刺、讽刺的讽刺以及双向讽刺等多重讽刺视角描述生活和塑造人物,表达了新的人文观念。堂吉诃德是一个以宗教人本意识为本质特征的“人”,而桑丘则是一个以世俗人本意识为本质特征的“人”,他们两者的结合构成了塞万提斯式的“人文主义”。
22、《作品分析与学理研究》
由艺术学院阎国忠教授、人文学院张艺声教授共同完成的课题《作品分析与学理研究》,获得2003年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二等奖。
该课题由两个子课题整合而成。关于文艺与政治的学理研究子题,重新审视其理论的一再失误,理性解读其历史性概念与对人的三重意义,学理分析它与文艺的网络关系与三大职能。这是个老话题的新版本。关于巴人小说《土地》的分析的子题,是上一子题的延伸。它以文学理论为主导,作品分析为载体,切入巴人“对演”工程的实施、人学理念的造型与人文史观(包括政治观文艺观)的意蕴等三个维度,研究《土地》形象与学理交汇的母题,对彼时中国文化思想作出深刻的剖析。
23、《天台佛学》(专著)
由人文学院曾其海教授撰写的专著《天台佛学》,于2002年12月由上海学林出版社出版,全书24.4万字。该成果获得2003年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三等奖。
《天台佛学》从哲学的角度对天台宗佛学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分析了天台宗创立的条件、思想理论来源、理论体系形成,以及智岂页、湛然、知礼、智旭等各时期代表人物的佛学思想,最后对中日天台宗、中韩天台宗关系作了论述。该书不乏有许多新的观点和见解被学界所关注,曾在《佛学研究》、《哲学与文化》等重要学术期刊上刊登。该书的出版对于丰富佛学史、中国哲学史的研究,促进中日、中韩文化交流、推动浙江旅游事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4、《外国文学史》
由人文学院蒋承勇教授任副主编的《外国文学史》,于1999年5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全书83万字,作者执笔10.5万字。该成果获得2002年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材奖二等奖。
这本教材为教育部“九·五”规划项目、全国普通学校“面向21世纪系列教材”之一。全书包括欧美文学和亚非文学两大部分,共分三编,第一编为19世纪以前欧美文学,第二编为20世纪欧美文学,第三编为亚非文学,每编各占大约三分之一,从而体现了“厚今薄古”的原则。欧美文学的编排以思潮流派为线索,亚非文学以文化圈为框架,亚非文学的内容在全书中占五分之一。教材注重概述及作品的理论阐释,以提高文学史编写的理论深度。
25、《佛学引论》(专著)
由人文学院曾其海教授撰写的专著《佛学引论》,于2001年11月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全书15万字。该书出版后,其中第四章第一节“牛头禅的传承、教旨及史料问题”,被台湾辅仁大学的《哲学与文化》月刊2002年第3期转载。该成果获得2002年省教育厅优秀科研成果奖三等奖。
《佛学引论》由“佛教圣地理论”、“禅宗祖争、史藉论”、“默照禅和保唐宗”、“牛头禅传承、教旨、史藉论”、“天台宗论”和“佛教艺术论”六章组成。本书不仅资料丰富,涉及净土宗、禅宗、天台宗及绘画、艺术,而且提出了许多新的学术观点。诸如:把佛教地理区分为圣地理和俗地理,并评述了圣地理的人文意义;把天台宗创怡人智顗的思维概括为“三·一”结构模式;并纠正了宗鉴《释门正统》中的史料错误等。是一部学术性很强的佛学著作。
26、《现代写作理论的宏观审视》(专著)
由人文学院王正教授撰写的专著《现代写作理论的宏观审视》,于2001年6月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该成果获得2002年省教育厅优秀科研成果奖三等奖。
该书将写作活动置于现代文化大视野中进行考察,围绕“写作是人类综合智能的意向性书面实现”,“它将留下人生的精神史迹”这一核心观点进行系统的理论阐释。写作学的基本原理研究是本书的基石,书中对写作原理的四大支柱──名实论、本质论、规律论、范畴论,做了比较全面的梳理。在此基础上展开研究的“两翼”:一是论述写作的动态过程,吸收学术界最新研究成果,从人类文化学、精神心理学、叙事学、语言哲学等角度对写作过程作了重新阐释;二是论述写作的静态成品,以当代思维学的前沿成果来丰富写作学的“文体研究”。最后论述写作理论的继承与创新,用现代眼光审视写作的传统理论,从古代和西方写作理论中汲取养分,推进现代写作学的科学体系的建构。
27、《含氮唑类偶氮试剂的合成及其在环境样品中的分析应用研究》(系列论文)
由医化学院潘富友教授、梁华定教授、葛昌华副教授共同完成的系列论文《含氮唑类偶氮试剂的合成及其在环境样品中的分析应用研究》,获得2002年省教育厅优秀科研成果奖三等奖。
以有机配合剂分子设计理论为依据,自行设计并合成了国内外尚未报道的含氮唑类偶氮系列新试剂如吡咯偶氮、咪唑偶氮、三氮唑偶氮、四氮唑偶氮试剂,研究了其结构与性能的关系,从理论和实验上考察了氮原子数的变化对配合剂络合性能的影响,选出了具有高选择性、高灵敏度的该类试剂七个,并将其应用到环境及生命物质中微量元素的测定,建立了用于测定钴、铁、钒等离子的简单、可靠的光度分析测试方法19种。
28、《现代文化视野中的西方文学》(专著)
由人文学院蒋承勇教授撰写的专著《现代文化视野中的西方文学》,于1998年9月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全书共25万字。该成果分别获得浙江省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000年省教育厅社科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该书从现代文化与美学的角度重新审视西方文学,体现了西方文学研究新成果。全书除导言之外,共分五章。导言部分探讨了外国文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第一章从“人”的母题演变的角度,宏观疏理了从古希腊到现当代西方文学的人文精神;第二章从文学与人的自由的角度探讨西方文学中异化主题的历史嬗变;第三章有重点地对西方文学思潮与流派进行研究;第四、五章从不同角度剖释了一些重点作家的代表性作品。
29、《天台佛学》
由人文学院曾其海教授撰写的专著《天台佛学》,于1999年3月由上海学林出版社出版,全书共15.4万字。该成果获得2000年浙江省教育厅社科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专著分五章,分别从“天台佛学与西方哲学比较”、“天台宗教与其他佛教宗派”、“佛学与宋明学关系”、“中韩天台宗关系”及“天台佛学”五方面作了研究。本书特点:学术性强,资料丰富,视野宽阔,观点新颖。